歧视是由于特殊的特征而被不平等地对待或被他人拒绝的行为。歧视长期以来存在于人类社会中,人们会因为性别、种族、残疾等特征而受到歧视,精神疾病也是引起外界歧视的一个特征。
精神疾病患者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遭受着歧视,如:工作中,当患者的精神疾病状况被单位知晓时,有可能不能得到这份工作或被人解雇。社交上,人们会远离或不再与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做朋友。居住方面,当房东知道租户有精神疾病时,会拒绝把房子出租。甚至在家庭里,家庭成员会在安排家庭活动中排除患者。有些家属即使在患者病情稳定期也一直把其当病人看,不仅家里的事情不与患者商量,连患者自己的事情也要为其做主。
歧视会对精神疾病患者造成不良影响,一方面歧视会让患者失去很多机会,面临的客观困难变多,生活变得更加艰难。另一方面患者受到歧视后会产生不良的情绪反应,包括尴尬、孤独或生气等,也可能会引起疾病波动。所以,要成功地应对歧视,不让歧视影响到自身的情绪或行为。如何应对外界的歧视呢?首先,尽我们所能改变大众对精神疾病的偏见。我们需要明确,在很多情况下,是人们对精神疾病有偏见(如:认为精神疾病不能好,精神疾病患者是危险的,精神疾病患者不能对社会做贡献等),这种认知上的偏见引起他们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要解决歧视,需要改变她们对精神疾病的态度和信念来解决歧视的问题。减少歧视是一个社会任务,需要社会扩大宣传,增加社会大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和了解。康复的患者可以现身说法,在安全的环境中讲述自己经历,让大家相信精神疾病能好,精神疾病没有那么可怕。通过刷新大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减少歧视的产生。第二,改变想法。想法会影响到情绪和行为。当你感觉歧视发生时,觉察一下你当时具体的想法是什么,进而引起的情绪和行为又是怎样的。同时,思考一下针对这一情况可以抱有的其它想法,进而有其它的情绪和行为。比如:当与一个朋友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