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校级学生心理测评工作正式启动,小欣刚刚得到的消息,截止今天下午15时,已经完成并顺利提交心理测试量表的20级学生已经超过了三千人!看得出来,这一届的学弟学妹们对心理普测的参与热情还是很高,说明大家已经很好地理解和接受了心理普测这件事。当然难免还有一少部分同学对心理普测心存疑虑,今天我们就特别采访到心理中心的段好宁老师,帮我们解答同学们在心理测试中的一些问题,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老师怎么说。
同学:
老师,为什么学校每年都要组织新生心理普测?
解读:
新生心理普测是我们每年新生入学后的一项常规工作,从年开始,来到西航的每一位同学在入学之后都要进行心理测试。心理普测的目的就像“体检”一样,是为了帮助同学们及时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特别是一些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和疾病,这样就使得这些心理方面的“疾病”有机会及时得到治疗。毕竟心理疾病并不是像得了“感冒”一样,我们自己都能够即时觉察到,很多时候由于缺乏专业知识,一些同学的心理状态长期不良,就可能会把“小病”拖成了“大病”。比如大家都听说过的抑郁症,抑郁症一开始的时候往往并不会对一个人造成很大的伤害,但是长时间得不到有效治疗就可能会产生自杀的风险,这中间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没能及时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而导致的。
同学:
老师,心理测评的量表结果一定能够准确反映我的心理健康情况吗?
解读:
不一定,或者说不绝对。心理测评量表的结果只是做为一个初步的筛查,在评估一个人是否存在心理问题、障碍或疾病的时候,量表测试的结果只做为参考,更重要的是需要专业人员综合各方面信息来判断,需要与当事人面对面了解很多具体情况之后才能作出判断,心理问题的评估是一个复杂的技术问题,并不是量表可以完全解决的。让大家做量表的一个重要的目的是,让同学们借助量表中的题目和测试结果对自身的心理状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如果发现自己心理状态严重不良,请及时向心理中心求助。
同学:
如果我被发现存在心理问题,学校会怎么“处理”我?
解读:
学校并不会因为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而“处理”学生,只是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例如,如果只是一般的心理问题,通常可以由学生自己尝试调整,如果是严重一些的心理问题,学校心理中心会免费提供心理咨询的服务,如果是心理障碍和疾病,心理中心在建议接受心理咨询的同时,还会为学生提供一些心理治疗(药物治疗)方面的建议和帮助,例医院心理门诊就诊。这些帮助都是在学生自愿选择的情况下进行。
同学:
有没有一些“特殊”的情况使得学生不能继续在学校上学的?
解读:
会有。如果学生出现一些严重的精神障碍或精神病性的症状,或者是出现因心理疾病导致的显著的自杀风险,我们都会根据情医院就诊。因为,学校心理中心并不能给学生提供精神疾病方面的治疗和帮助,如果不及时就诊,会给当事人的健康造成严重损害。此外,一些伴随着显著自杀风险的心理障碍和疾病,医院接受系统的心理治疗才能缓解,比如需要住院治疗。这时候,学校从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也会通知家长,医院就诊,同时根据情况为学生办理请假手续。毕竟,对一个青年人来说,未来的路还有很长,健康无疑是比学习更重要的事情。
同学:
如果我就是不想在心理测试中如实回答自己的情况会怎么样?
解读:
只能说很遗憾,我们不会希望大家在心理测试中刻意隐瞒自己的真实情况。如果学生刻意隐瞒,量表的结果会反映出该同学在作答时“掩饰性”较高,而不是完全不会被发现。心理测试并不是一场考试,刻意隐瞒真实情况只会对同学自身不利,如果有人非要在“体检”的时候故意“作弊”,只能说明这也是一种讳疾忌医的心理,有时候还会引起他人一些不必要的担心和怀疑。当然,由于一些人对心理测试的误解,现实中的确会存在这样的情况,只能希望同学们能够正确理解和对待。毕竟,做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的思想观念也要跟得上时代。
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