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甜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解压方式,但摄糖却带来了肥胖、皮肤老化或慢性疾病的困扰。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了《成人和儿童糖摄入量指南》。针对糖摄入量超标导致的体重增加和龋齿等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在整个生命历程成人和儿童游离糖摄入量应降至摄入总能量的10%以下。
近日,《科学》子刊ScienceAdvances的研究指出高糖饮食会直接提高青春期诱发精神类疾病风险,填补了研究青春期高糖摄入对未来心理健康影响的相关研究空白。
研究员通过具有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精神病表型小鼠来测试青春期摄入过量蔗糖是否是精神分裂症(SZ)和双相情感障碍(BD)的新环境风险因素。发现,在小鼠饮食、基因型或基因型和饮食的组合都没有任何显着影响(图2B),而Glo1/+小鼠的听觉惊吓反应降低,且不受喂养类型的显着影响(图1C)。自我修饰、筑巢(图1G,1F)和十字迷宫(图2A)受饮食影响,但不受基因型影响。但是开放场所运动、前脉冲抑制和物体定位性能受蔗糖喂养和Glo1/+基因型组合作用。在开放场所测试中(图1B),淀粉喂养的Glo1/+小鼠和蔗糖喂养的野生型小鼠的行进距离均没有显著差异,而蔗糖喂养的Glo1/+小鼠则显著增加。
图1试验数据
图2Glo1/+小鼠精神疾病相关表型分析
研究证明了在缺乏乙二醛酶-1(GLO1,一种参与解*的酶)的小鼠中,青春期的高蔗糖饮食会诱发与精神病相关的行为内表型,如多动症、工作记忆力差、感觉门控受损或中间神经元功能受损。此外,高蔗糖饮食会导致GLO1缺陷小鼠大脑中的微毛细血管损伤和脑葡萄糖摄取减少。
在随机收集的精神分裂症(SZ)和双相情感障碍(BD)患者的大脑中,研究员发现了与试验小鼠类似的血管损伤,这表明精神疾病与各种环境压力(包括代谢压力)引起的大脑血管病变有关。大多数慢性精神疾病(包括本研究中讨论的SZ患者和BD患者)在遗传和环境多种风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下,会在30岁之前显现疾病表型。此外,精神困扰、多动症和行为障碍的比值比在软饮料高消费量的青少年中最高。
总结来说,研究结果表明,蔗糖喂养和Glo1/+突变的组合可以产生新的表型,而这种表型在单独改变饮食或基因中是无法发现的。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慢性抗炎药物阿司匹林可以有效预防这种血管病变,增强大脑的葡萄糖摄取,防止异常行为表型。这些现象都表明,高糖饮食可能通过GLO1相关的代谢通路影响大脑对葡萄糖的摄取,造成微毛细血管损伤和大脑功能障碍,最终引起精神疾病。
供稿:郝迪
图文编辑:胡志洁
联系我们:impsw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