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的第五个节气。农历书曰:“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洁显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齐,故名也”太阳到达*经15°,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均气温已升到12度以上,此时正是桃花初绽,杨柳泛青,凋零枯萎随风过的明朗清秀景致的再现。清明时,气清景明,万物皆显。乃天清地明之意。因此得名。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节气的清明,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机;节日的清明,是民间寄放情感和慰劳自己的传统日子。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各地清明虽都有祭祖之习俗,但其祭祖的方式各不相同。北方地区常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猪狗”的说法,而且从人们把清明称为“*节”的意义上看,插柳、戴柳似有驱邪避煞、消灾解祸的作用,所以,民间还把清明称为“寒食节”。也就是在清明这一天,有不动灶火,忌食热食,否则要遭到神的惩罚的说法。我国台湾地区的祭祖方式更显不同,台湾县志记载:“清明,祀其祖先,祭扫坟墓,必邀亲友同行;妇女驾车到山,祭毕,席地而饮,薄暮而还”。这些古代旧时的遗风保留至今,说明人们对清明的重视。在农业生产中,清明作为重要的节气,更有“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拖延”“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说法;在我们城市里也有“植树造林莫过清明”之说。由此可见,不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清明都是一个让人们值得重视的日子。桐始华,田鼠化为鴽(rú)白桐花开放,“田鼠化为鴽”,这个“鴽”字指的是鹌鹑一类的小鸟,当然并不是耗子变鸟,而是草木茂盛之后,田鼠的活动活动更加有隐蔽性,人类不易观察到,而鸟类的活动则频繁起来,所以古人才有田鼠化鸟这一说法。虹始见至于彩虹,随着降雨增多,彩虹出现的几率也增加了。清明时重要的物候之一,就是桐花开放。北宋词人柳永的《木兰花慢》词中写道:“拆桐花烂熳,乍疏雨,洗清明。”正是桐花在清明时节开放的景致。如今在阳历四月上旬,也就是清明节气前后,有些地区还真有观赏桐花的游览项目,比如在台湾苗栗、桃园等地,就有“桐花祭”。只不过,这里所谓的赏桐花,看的都是油桐或木油桐的花,而并非古人所谓的“桐花”,只不过恰好也赶在这一季节开放。古时的正版“桐花”,来自毛泡桐或者白花泡桐。泡桐花其实像是个筒状,或者说,像是个小喇叭状,后面合生成筒,前面开口,而且开口的上侧有两个类似小兔耳朵的结构,下侧有三个,这样的花被成为“唇形花冠”。毛泡桐的花看起来毛茸茸的,整体颜色为淡紫色,而白花泡桐的花接近于白色或乳白色。可能有人会问,桐花是不是梧桐花呢?梧桐的花比较小,不符合古人赏花的审美观,而且梧桐花要到夏季才开放,清明时的梧桐,通常枝上还是光秃秃的呢,即使有一点点绿色,也只是新萌芽的嫩叶而已。清明时开放的山花,还有杜鹃花。虽然杜鹃花有许多不同的种类,但中文正式名叫“杜鹃”的物种,开花红色,别名映山红,正是在清明时开始开放。传说古蜀国的杜宇,号为“望帝”,化为杜鹃鸟,口中啼血,变作了杜鹃花,所以杜鹃花才是鲜红的颜色。因人们在清明时有祭扫的习俗,宋人高翥(zhù)《清明》诗中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如今的清明假期,墓园周边是交通最为拥堵的路段,因为自古传承下来的风俗,就是要在清明时去扫墓。除了祭扫,还有很多事是清明时节可以做的,比如种菜。民谚说“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中原地区从气温到降水,都已适合播种,如今喜爱种花种草的人们,也要开始忙碌起来了。北宋年间编写的《云笈七签》中提到,“清明日三更,以稻草缚花树上,不生刺毛虫”,如今园林工人则会在清明之前,把树干拦腰缠上防虫胶带,这都是为了阻止害虫沿着树干向上爬。至于清明的食物,最知名的当然是青团。各地的青团做法略有差别,但大都是以糯米粉、粘米粉为外皮,内部多是细豆沙或芝麻糖为馅。之所以叫青团,是因为米粉中要掺入“青叶泥”,将米粉染为青绿色,就是用一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蒸熟后绿色不退。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在江浙地区,青团染色剂多用植物,要么是鼠麴(qū)草,要么是五月艾,这是常用的配方。在两广一带,有时青团染色,所用的是鸡屎藤的汁液。除了青团,南北朝时荆楚之地,也会采摘鼠麴草嫩叶,取汁和以蜂蜜,与面蒸食,号为“龙舌?”。清明节要吃青的食物。农村中有蒸制蒿饼的习俗。蒿饼类似江南的青团,制法是:“采新蒿嫩芽和糯米同舂,使蒿汁与米粉融和成一体,以肉、蔬菜、豆沙、枣泥等作馅,纳于各种花式的木模之中,用新芦叶垫底入笼蒸熟。”蒿饼颜色翠绿且带有植物清香,它是清明祭祖的食品之一,也用来馈赠或款待亲友。此外,清明淮扬还有吃茶叶蛋的习俗。北宋时的民间,用菱角面、杏仁、姜末一同煮稠粥,待粥冷却凝固为膏状,切成薄片,撒上饴糖食用,号为“菱糕”。如今依旧能吃到的是“馓子”用面粉中加入糯米粉,加盐调味,和好后扭成环状,以油煎熟。这原本是寒食节的特色食品,由来因为寒食、清明两节临近,到明清时,往往合二为一,所以也就被看作了清明的小吃。“馓子”作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清明时节,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因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螺蛳食法颇多,可与葱、姜、酱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适宜。若食法得当,真可称得上“一味螺蛳千般趣,美味佳酿均不及”了。祭祀扫墓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再折几根嫩绿的柳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或者收拾供品打道回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民*部大力推动鲜花祭扫、网上祭扫、社区公祭方式,要求各地积极组织缅怀先烈、追忆历史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大力倡导殡葬新观念、新风尚,引导群众破除封建迷信和丧葬陋俗,自觉进行殡葬习俗改革,不断探索文明的祭扫方式。插柳*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地家家户户清明节这一天在门头上插柳、在屋檐下挂柳、妇女头上簪柳、男子身上佩柳、儿童吹柳管、墓前插柳挂纸钱。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记淮河岸边的寿春(今安徽寿县)岁时说清明日,家家门插新柳,俗意谓可祛疫*。《芜湖古今》记芜湖风俗时说,清明日“清晨,街市叫卖杨柳。家家折一枝绿柳蘸上清水插上门楣,妇女则结杨柳球戴在鬓边“。荡秋千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踏青清明时节春光明媚、草木吐绿,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清明节祭祖活动往往在郊外进行,人们把祭祖扫墓和郊游踏青结合起来,既追思先人,又健康身心,于是踏青成为清明节的习俗之一。放风筝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清明养生1、心情舒畅、动中有静
这个节气是高血压的易发期,因此要保持心情舒畅,选择动作柔和,动中有静的如太极拳等锻炼方式;避免参加带有竞赛性的活动,以免情绪激动;避免做负重性活动,以免引起屏气,而引起血压升高。2、换衣不宜过早:
俗话说“二月乱穿衣”,说的是清明节前后,因为气候变化多端,早晚温差大,应该准备一件可以随便穿脱的外套。早上出门上班时穿一件风衣,注意保暖,中午感到热时,可脱掉,晚上下班回家再穿上,这样就会有效预防感冒。所谓“春捂”也是这个意思,直到清明过后,四月中旬才可换春装。当然,“春捂”的过程也应因人而异,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决定衣服增减。一般来讲,应根据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注意防寒保暖,以助人体生发,抵御外邪侵袭,才有助于身体健康。3、悲伤莫要过度:
清明节是重要的祭祀节日,通过祭祖和扫墓活动来缅怀先人,寄托哀思。当看到亲人的墓碑,许多人难免睹物思人,悲痛万分。此时此景,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不过,悲伤过度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是很严重的,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人更应控制情绪,以防旧病复发。另外,春季又是多种精神疾病的高发期,再加上清明扫墓容易使人情绪低落、抑郁,诱发精神疾病。因此,清明前后人们不要过于悲伤,要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舒畅的心情。4、注意“病从口入”
而多变的天气容易使人受凉感冒,发生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此时又是呼吸道传染病,如白喉、猩红热、百日咳、麻疹、水痘、流行性脑膜炎等的多发季节,因而要认真注意天气变化,增减衣服,以及尽量少出入公共场所,尤为注意“病从口入”。5、忌食“发物”
此节气亦是多种慢性疾病易复发之时,如关节炎、哮喘、精神病等,因而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易发的食物,所谓“发物”,从中医角度上是指动风生痰、发*助火助邪之品,如海鱼、海虾、海蟹、咸菜、竹笋、毛笋、羊肉、公鸡等,可适当吃些凉性食物,因此“寒食节”也有一定的养生道理。宜食物有粳米、芝麻、花生、赤小豆、糯米、鹌鹑、鹅肉、蚌肉、螺蛳、鸡蛋、韭菜、芫茜、莴笋、淮山、苹果、橘、马蹄、梨、桃、樱桃等。6、养生重在养肝:
传统的养生理论认为“春与肝相应”,意思是说春季的气候特点与人体肝脏有密切关系。所以,春季的养生保健方法应以养肝为主。如果肝功能正常,人的气机就会通畅,气血就会和谐,各个脏腑的功能也能维持正常。因此,清明养生重在养肝。调养肝脏有“养肝”和“清肝”之分。具体方法有多种,如以肝养肝、以味养肝、以血养肝和以菜养肝等。医院精慈国医堂代晓红副院长主任中医师,率先将龙砂膏滋引进凤城,已开展膏方8年,针对不同人的体质结合当年运气及当地季节变化,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开展一人一膏,旨在调理治病。龙砂膏滋是在膏方基础依据运气理论,以天人合一的整体恒动观为指导,以肾命理论为基础,结合冬藏精思想,顺应冬至一阳生的气候特点遣方用药,进行养生调理。以达到藏精养神,延年益寿的目的。龙砂膏滋制作精良,以传统手工工艺精心熬制成黏稠状膏滋。具有调补气血,填精益髓,滋阴肝肾,醒脾助运的作用。
凤城医院
医院
精慈国医堂
名中医工作室
中西医结合科
康复医学科
预约咨询
凤城医院书记、副院长代晓红:
中西医结合科主任苏佳波:
康复医学科主任姚洪延:
文稿:徐源
编辑:王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